谈未央
社区工作平凡而琐碎,身为社区工作者,需要时刻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、解决各种困难,始终坚持在服务第一线。
今天谈未央“最美劳模”系列访谈,邀请到的是未央区劳模、徐家湾街道西安印象社区书记郝仰玲。她将服务意识刻进了工作的每一分、每一刻,成功开辟出了社区“志愿服务+”品牌,并将“劳模调解室”搬进社区。可以说,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未央劳模的责任与担当。
展开剩余88%自嘲“拼命二娘” 把压力扛成责任
“劳模”称号在外人看来是荣誉,但郝仰玲却说这更像是“紧箍咒”。因为自己不要命的拼劲儿获得了“劳模”,却又因为这个称号无法放松对自己的高要求,毕竟要面对无数双被注视的眼睛和自己的良心,慢慢地这些压力也都转化成了责任。
问:您觉得自己为什么会被评为未央区劳模,成为徐家湾街道唯一的劳模书记?
答:也许是因为自己干工作时的“拼命二娘”精神吧,这个荣誉的背后是一段“临危受命”的经历。2021年初我开始进入社区工作,只是社区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。因党支部书记休产假,我临危受命挑起了社区疫情防控第一责任。面对3个小区3936户8000余人的防控压力,我带领社区另外4名“两委”及50余名党员连续鏖战、攻坚克难,全面做好各项防疫工作。因为当时我所在的天悦社区人手紧缺,我们组建了220余人的“民呼我行”党员志愿服务队,配备推车、板车、三轮车近30辆,建立“线上接龙下订单、线下配货送上门、五次消杀保安全、推手骑手送到家”的生活物资保供机制。最终社区先后代表未央区接受省、市督导组检查3次,得到了区委、区政府的充分肯定。
问:劳模这个身份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?
答:一开始觉得“压力山大”,后来更深地感受是“信任的重量”和“榜样的力量”。我以前在企业做销售,收入还算不错,但为了有更多时间照顾家里进入社区,收入严重缩水,刚开始自己也有过后悔,累的时候甚至也有过辞职的想法。但当我成为劳模后,我突然意识到:这不是光环,而是责任和信任。伴随着劳模的身份,还有组织的信任、团队的责任、群众的依赖,既然接受了这个光环,那配套的责任就必须扛起。举个例子,路过小区看到垃圾,普通居民可能绕过,放在从前的我可能也会这么干。但现在作为劳模,不仅有无数双眼睛盯着,自己心里也有一把标尺,不仅会下意识捡起来,还会留意周围还有没有垃圾,一起收拾了。脑子里也会想着怎么通过宣传引导让居民的行为习惯变得更好。心态和行动上都会有所改变,榜样不仅是做给他人的,也是树立给自己的。
问:这种变化是刻意为之,还是自然而然的?
答:刚开始可能会有些刻意的成分,但久而久之就变得非常自然了。在社区带领团队以来,我的工作作风一直就是带着大家“跟我冲”,而不是让大家“给我冲”。慢慢地,社区同事看在眼里,渐渐也从服从安排的“被动执行”,变成甘愿奉献的“主动请缨”,我觉得人以群分,而且人也都是有感情的,榜样的力量真的会感染周围的人。现在我们社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凡是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大家都有“我必须第一个上”的认知和觉悟。而且,社区居民也会有这种身份认同感。社区成立“劳模调解室”后,居民但凡有纠纷,第一句话就是:“找郝书记给咱调解下,人家不仅是书记,还是劳模,肯定有两把刷子。”所以,劳模身份虽然是“金字招牌”,但必须时刻用行动去回应这种信赖和承诺。
成立劳模调解室 是方法也更有分量
当调解室走进社区,面对的全是剪不断理还乱的“家长里短”,既难用法理衡量,情理劝说也屡屡碰壁。但挂着“劳模”牌子,居民们看见就都先信三分。郝仰玲表示,起初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,没想到“劳模”的金字招牌对社区工作的推动有这么大。
问:劳模调解室成立的背景是什么?
答:最早是未央区总工会牵头,与区法院、区司法局、区人社局联合建立劳动争议四方联动多元化解平台,形成了四部门信息联通、力量联动、矛盾联调的工作格局。但慢慢我发现,很多居民的纠纷矛盾,比如楼上漏水、谁把谁碰伤等这些家长里短的事儿,是很难走到法院那一步的,所以也就无法开展调解。这让我意识到,如果要落实劳模调解室这件事儿,就必须让它下沉到社区,让居民“抬脚就到、有话能说”。后来在区工会和街道的支持下,调解室真正走进了社区,搬到了居民家门口。现在我们在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海荣名城小区都设了分站。
问:在没有成立劳模调解室之前,调解也应该是社区的日常工作之一吧?
答:是的,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,以前社区调解靠的是“熟人面子”和“情理劝说”,遇到较真的居民,常常碰钉子。比如2022年处理一起婆媳矛盾时,婆婆一句“你一个小年轻懂什么”,直接把调解员噎回去了。但劳模调解室不一样,居民看到“劳模”两个字,第一反应是:“能当劳模的人,肯定有两下子,说话得听听。”这种信任既是身份赋能,也是口碑背书,中国人还是比较认这个的。有次调解紫薇苑小区围墙纠纷时,在现场双方吵得不可开交,当我把他们带到社区劳模调解室,看到“劳模”牌子后,大家瞬间就冷静了很多,一位居民说:“你是劳模,我信你不会偏帮架。”这个时候再请律师讲法律条款,“法理+情理”双管齐下,就事半功倍。
问:劳模调解室的成立,对社区工作也有不小的推动作用吧?
答:那是当然,之前我们每月平均调解5起纠纷,成功率约60%,现在的成功率几乎能达到100%。再加上我们的“劳模调解+志愿服务”组合拳,面对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,既有劳模的金牌背书,又有志愿服务的暖心行动,居民之间的小磕碰自己就消化掉了。比如去年为海荣名城小区修建电动车棚,就有一名住户因为车棚位置距离自己家太近,天天上访投诉,甚至闹到消防大队。但我认为面对99%居民充电难的困境和1%居民的个体顾虑,事关民生顶着压力也要坚持推进。好不容易这件事儿做完了,居民都拍手点赞,我发现这个投诉的居民还是社区的帮扶对象,所以让“七色花”小蜜蜂志愿队照样逢年过节去慰问帮扶,看到我们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地说:“没想到我这么投诉,你们还记挂着我家的困难,我保证以后再也不投诉了。”
有违“顾家”初衷 却收获更多美好
郝仰玲自嘲转行进入社区,起初是为了离家近,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,没想到比从前更忙。但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付出中,她也因“榜样的力量”收获了团结努力的团队、感恩贴心的居民、优秀奋进的孩子……最终,都汇集成为社区共建的火种、“七色花”绽放的养分。
问:这样无条件地付出,团队成员有没有委屈?
答:怎么可能没有?疫情期间经常有同事偷偷在办公室抹眼泪,说“想孩子想得心焦”。还有人私下嘀咕:“这点工资还这么拼,图啥?”但我觉得吧,这种事讲道理没用,就得“先共情,再共行”。我把大家叫到一起说:“我也想孩子,也觉得累,但如果我们现在松劲,小区就可能失控,到时候咱们的家人也会跟着遭殃。”然后我自掏腰包给每个社工家里送菜、送口罩,带头干最累的活儿,让大家知道社区记挂着大家的小家,书记也在带头付出。当我跟大家共进退时,大家知道跟着我干是不会吃亏的,这不是说物质上能得到多少,而是精神上的富足,你付出多少,居民就会记你多少,这种“被尊重”的感觉,让我们成长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,在全街道氛围都数一数二。
问:如此投入工作,与您来社区工作“顾家”的初衷似乎很矛盾?
答:刚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,本来是为了顾娃,结果不但没时间顾,母亲还因为帮我带娃累到乳腺癌复发,不得不回老家做手术。但奇怪的是,虽然我没有全身心地照顾孩子,甚至没有时间帮孩子开家长会,但两个孩子成长得都非常优秀,不仅学习排名数一数二,还多才多艺,经常在学校各种活动表演节目。所以我觉得,榜样的力量可能有时候不仅仅是对团队和居民,甚至家人也会因此有所改变,两个孩子看到我拼命工作、努力付出,他们也会要求自己不断进步。有一次看到儿子写的作文:“妈妈的手机24小时开机,因为她是很多人的‘110’。她每天忙到半夜还在工作,我也不能偷懒。”让我既破防又骄傲。
问:目前这个状态是您想要的吗?
答:我觉得现在挺好的啊,团队氛围好、居民很和谐、家人也支持,未来我更希望让“劳模”这个称号,从“个人荣誉”变成“社区气质”。现在我们社区有个“传帮带”机制,年轻社工跟着我处理纠纷、策划活动,我常跟他们说:“别想着当‘官’,要想着当‘管家’。”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家事干,社区工作就没有干不好的。甚至在团队的影响下,很多居民也都主动帮忙,甚至加入我们的“七色花”小蜜蜂志愿服务队,银发服务队专门针对老年人、红领巾服务队专门影响同龄的小朋友,七支服务队各司其职,在不断影响着更多人。现在我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就是:眼里有活、心里有民、手里有招、肩上有责。只要居民需要,我们就会一直“在线”,就像我们社区的口号:“七色花常开,服务不断线。”
从疫情中的“逆行者”到社区治理的“领航人”,郝仰玲用“拼劲”“韧劲”和“巧劲”,让“劳模”二字成为基层服务的“金字招牌”,也让“七色花”小蜜蜂志愿服务队成长得更加坚实。
正是郝仰玲这样的一线劳模,用近千个日夜的坚守、用实际行动播撒着希望,不仅把自己活成一束光,更用这点微光,照亮着千千万万的身边人。
发布于:北京市红腾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